2011年12月29日 星期四

面向未來開新路-讀黃念秋教授“關於郭林新氣功抗癌效果及機理'三篇文章有感

面向未來開劈新路
 
       讀黃念秋教授“關於郭林新氣功抗癌效果及機理'三篇文章有感
                                                                                            趙成   張景緒  
 
    郭林新氣功經歷了二十多年社會實踐的考驗,它的抗癌、防病、健身諸多效驗己愈益受到重視和讚譽。首先是在千萬名受益者依其自身的療效而做出中肯的判斷;其次,這種中肯的判斷也展延到受益者家屬、親友、同事以至一定的社會面……這也就是新氣功事業所以發展這樣快,享譽國內又擴向世界的原因所在。
 
    始於求用進而求知不僅是廣大受益者、愛好者和從事這項事業的人的心願,也是關心這項工作的專家、學者們的共同心願。這是合乎情理的自然現象,因為人們對某一事物的認識.總不希望是“望文生意”式的理解而總希望更加“心知其意”的領會其內涵。人們所關注和期盼的便是在更深層次上去揭示、探索新氣功抗癌、防病、健身的奧秘.同時能在完全科學意義上對其價值做出結論。
 
    基於這種心態每當聞知新氣功的科研進展或動向,都將引起我極大的興趣和關注。今獲悉解放軍總醫院呼吸科主任醫師黃念秋教授在郭林新氣功領 ​​域取得豐碩的研究成果;她的《郭林新氣功鍛煉中的癌症患者335例調查報告》《郭林新氣功對肺癌患者的預後及生活質量的影響》,《郭林新氣功對癌症患者的呼吸功能及甲襞微循環的影響~;---篇研究論文榮獲中國氣功科學研究會學術委員會林宏裕科研基金會95年頒發的“林宏裕科研基金氣功科研學術獎”壹等獎。我盛讚她獲此殊榮的同時,認真拜讀了這三篇論文。讀罷頓覺耳目一新並深為其內容所打動。
 
   雖然許多新氣功受益者、愛好者、關心和支持者也都紛紛從各個領域去努力實踐、探索。研究新氣功,並不斷地取得成果,為新氣功事業添了磚加了瓦。然而黃念秋教授的研究是有其特色的。以專家學者的身份,把新氣功的療效與機理正式納入她的科研課題,通過廣泛深入的社會調查,通過細密的測試觀察,以數量為依據為事實回答問題……。這是在更高層次上的科研I無疑,能以如此運籌,立意矢志氣功科研是很不易的事。
   
   這是因為新氣功既是一項充滿希望的工程,同時也是一項充滿荊棘艱辛坎坷的工程由於處於“唯象”階段的氣功研究,遠非徑謂分明,清徹見底的事物,其許多方面都是撲朔迷離難以琢磨的。加上來自左右兩方面的干擾(一個是把氣功等同於魔術、巫求、封建迷信以為無科學性可言;如果有些“效驗”那隻是心理作用的結果。另一種則是把氣功玄奧化、神秘化、似乎可以不受科學規律支配超凡入聖的東西;因而無限地誇大其作用。)ill,外,還有一部分專門弄虛做假以攫取財物的“氣功騙子”也摻混其中,在相當長的一個時期裡形成魚龍混雜,真偽難辯的局面。
  
    面對這種現實;人們對氣功文化,氣功現象採取審填態度是可以理解的。而對於一些有識之士、專家學者們意欲介入這一領域進行探索研究的人,其定向和選題更會在不同程度上受其影響而採取迴避或保持距離的審填小心態度。然而過於審填小心也往往易於形成停頓或徘徊不前的局面。有銳意開拓者方能在撲朔迷離中把握住前進的方向,推動事物的發展。無疑,這是需要一定勇氣並承擔一定風險的。
    黃念秋教授是一位具有多年臨床經驗的呼吸科專家。她曾救過許多癌症患者,深解癌患者的痛苦和對其家屬及社會所帶來的不幸。她面對全世界癌病的發病率及病死率正在上升的現實,深感如何減少病死率、提高治愈率,改善和提高生活質量,仍是當今醫界必須認真對待和努力研究的重要課題。而怎樣去開展和落實這些,她的心總是既沉又急的。出於對患者熾愛同情以及對社會對未來的責任感,她不顧年邁體弱,廣集中外文獻典籍,探求有益的啟示,她敏於新事物,當聞知郭林新氣功對抗癌防病實有療效後,她身臨抗癌樂園群體之中,參加他們的活動,與患者促膝交談……。鑑於許多實踐效果,萌發了她對中華傳統文化——氣功這一領域的重視和信賴。於是不避種種後果,知難而進,並毅然決然地介入其中探其究竟。
  
   她率先從人們最關心的方面,開展了嚴謹的社會調查。對堅持學練氣功的335例確鑿有據的癌症患者進行詳盡地填表調查(包括80項問題)。根據認真統計,得出許多有價值的結論;“從104例中晚期癌患者的康復情況看,其中不少病人的生存期比醫生根據老經驗預測的大大延長,有的帶癌生存,有的病灶及轉移灶縮小或消失,大部分病人生活質量提高,這些都說明增加“氣功”的綜合治療比傳統的綜合治療效果更好。因此我們認為氣功在癌症綜合治療中有著不可“低估的效果”。她在回答這些問題效果時,進一步提出問題:“……其中的奧秘是什麼?可能的因素有哪些?是值得研究和探討的。作為有多年工作經驗的醫務工作者難道不應該對自己以往的有關癌症的治療,預後和轉移等問題的認識上進行反思和重新認識嗎?”黃教授做為多年從事醫務工作的老專家能夠警醒地向自己、向同行在雄辯的事實面前敢於提出這樣深刻的問題,是極為可貴的。
  
   接著她又在335例癌患者中對其中61例肺癌患者做了細密的統計分析。得出了:對群體治療環境的意義給以充分的肯定。並提出“健康的精神狀況和積極的情緒是我勝癌症的重要因素。”同時,對於“改善肺癌的預後要立足於正確地綜合治療。”對於掌握藥物及措施的用量、時機“恰當性” 的那個“度”、對諸多療法的辯證關係以及對於患者要能動地參與治療,這才是“正確綜合治療”的實質性意義;進一步提出聯及未來的“必須從生物醫學模式向'生物一社會一心理'醫學模式轉變”的重要意義。而郭林新氣功之所以有良好的效驗,就在於它符合這一新的醫學模式。
 
   伴隨社會調研取得成果之後,黃教授又開始了新的研究里程。即對新氣功治癌的機理進行嚴肅細緻地研究。郭林老師生前常說:“練功能增加吸氧量,可以殺滅癌細胞”;後繼者也都把這一條做為新氣功治癌功理的重要組成部分。而黃教授及其助手們的這項研究,通過測試:潮氣量的增進率、呼吸頻率的增進率、每分鐘通氣量的增進率以及吐音通氣量與肺活量的比率;通過練功態的與常態的對比,得出:“從研究結果中發現風呼吸法的潮氣量比平靜呼吸的潮氣量增加81.38%,每分鐘通氣量增加128.13%;即在平靜舒暢的吐音狀態下,竟能達到原來需要病人在極度費力的深呼吸下才能測出的肺活量的87.64%。這些變化提示風呼吸法和吐音對肺功能的加強極明顯,吸入的氧量大大增加而殘氣大大減少,增強了吐故納新,從而促進機體的新陣代謝。”接著她以三組不同練功時間段患者的微循環進行了16項指標的細密測試、觀察(分:形態、流態及袢週狀態三大類)得出極為重要的結果。即練功兩個月以上的患者微循環就有明顯的改善,且練功時間越長改善越為明顯。
    最後,她在完成這些研究後這樣寫道:“本文二項研究結果反映了郭林新氣功對於癌症患者的呼吸與循環兩利和可喜作用。因此,我們認為吸氧量的增加和微循環的改善可能是郭林新氣功抗癌作用機理的一個側面。”的確這些研究成果對新氣功治癌的一個重要機理即增加吸氧量可殺滅癌細胞的命題提出了很重要的啟示。在郭林老師那裡是撲素的天才直覺。而通過黃教授的研究,它已是在完全科學意義上的結論。這些結論既確鑿又十分謙謹;只強調它“可能是郭林新氣功抗癌作用機理的一·個側面。”因此她進一步預見到“郭林新氣功可能還通過神經——內分泌——免疫網絡的複雜影響,對機體從宏觀到微觀多層面的調控來提高病人的抗癌功能,更多的工作有待於廣大科學工作者進一步深入研究。”這個“廣大科學工作者”自然也包含黃教授自身,我們從側面獲悉,黃教授早己開始親身習郭林新氣功,並初獲益彰。她還搏覽百家,以待下一個科研征程。我們敬慕地預祝她不斷取得新成果。
  
    在行將結束此文時,筆者忽地百感交匯。聯及毛澤東同志一段名言中的幾句話。他曾說:“…… 在生產和實驗的範圍內,人類總是不斷發展的,自然界也總是不斷發展的,永遠不會停止在一個水平上。因此,人類總得不斷地總結經驗.有所發現、有所發明、有所創造、有所前進。停止的論點、悲觀的論點、無所作為和驕傲自滿的論點,都是錯誤的。……”這些話說得何等好啊!它是那樣貼近現實需要,給我們心靈以智慧的啟迪,使我們永葆銳意不落窠臼,勁攀山外青山。七十年代的郭林老師正是遵循這種精神創建了新氣功體系;而九十年代的黃念秋教授同樣也是遵循這一精神在開拓氣功研究領域取得豐碩成果。我們堅信這種精神偉力必將產生宏大的鍊式反應,以迅速促使人體科學事業向縱深方向更康莊的發展。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