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年6月12日 星期三

中國癌症患者如今已出現「年輕化」與「老齡化」兩極分化的新趨勢。肺癌成首位惡性腫瘤死亡原因,乳腺癌、結直腸癌等病症亦呈明顯上升趨勢

編者按:郭林氣功健身抗癌養生,值得在全國城鄉普及推廣,利國利民救死扶傷的頭等重要大事情,各級政府責無旁貸。郭林氣功提倡群學群練。自救互助,群體抗癌,攜手康復。郭林氣功的長期實踐者,大多是癌瘤和疑難重症康復者,是郭林氣功受益者和傳播者。海內外眾多末期癌症頑疾康復者,也是帶領癌友戰勝癌魔的抗癌明星。

-----------------------------------

中國每分鐘6人患癌 肺癌居首


http://paper.wenweipo.com   [2013-06-13]     我要評論(1
放大圖片
 ■內地肺癌、乳腺癌、結直腸癌等病症呈明顯上升趨勢,癌患出現「年輕化」與「老齡化」趨勢。資料圖片
 香港文匯報訊 據中通社報道,權威資料顯示,中國每年新發癌症病例約312萬,因癌症死亡超過200萬,相當於每分鐘有6個人被確診為癌症。內地網媒昨日披露,中國癌症患者如今已出現「年輕化」與「老齡化」兩極分化的新趨勢。肺癌成首位惡性腫瘤死亡原因,乳腺癌、結直腸癌等病症亦呈明顯上升趨勢。
 中國腫瘤防治研究辦公室副主任陳萬青表示,在計劃生育政策和人均期望壽命提高的共同影響下,中國癌症人群的年齡分布,呈現「年輕化」與「老齡化」並存的局面。2013年初,內地腫瘤登記中心發布的最新一版《2012中國腫瘤登記年報》表明,內地每年新發癌症病例約312萬,因癌症死亡超過200萬,這意味著每1分鐘有6個人被確診為癌症,發病率與死亡率呈持續上升趨勢。
越來越多年輕人患癌
 中國疾病預防控制中心原副主任楊功煥發現,短短幾10年內,中國疾病的發生和死亡完成了從傳染病向慢性病的流行病學模式轉變,轉變速度遠遠快於其他國家。癌症已經成為中國城鄉居民的第一位死亡原因,在世界上也處於較高水平。
 「一頭是人口老齡化,一頭是越來越多的年輕人患病。」陳萬青說,預計到2020年,中國每年的癌症新發病例總數將達400萬左右,患病總數達到600萬。
營養過剩致「富癌」
 攝入過多的高脂高熱量食物,肥胖、缺乏鍛煉及吸煙等不良生活方式,會增加「富癌」的發病風險。如在中國城鄉人群發病率呈上升的結直腸癌,大量的病因學研究表明,飲食因素和生活方式是影響其發病的重要因素。
 「可以說,我們走到了發達國家的老路上。」北京腫瘤醫院主任醫師季加孚說,資料顯示,從1970年到1990年20年間,中國癌譜以發展中國家常見的上消化道惡性腫瘤為主。從1990年到21世紀初,肺癌與乳腺癌明顯後來居上,成為增幅最大的兩種癌症。
 《2012中國腫瘤登記年報》顯示,中國人患病最多的癌症分別為肺癌、胃癌、直腸癌、肝癌、食管癌,死亡最多的癌種是肺癌。第三次內地居民死亡原因調查結果顯示,過去30年間,肺癌死亡率在中國上升了465%,已取代肝癌成為內地首位惡性腫瘤死亡原因。

2013年6月9日 星期日

香港蘋果日報娛樂版:完成抗癌療程 下月補行婚禮 司馬燕游水氣功求增磅


完成抗癌療程 下月補行婚禮
司馬燕游水氣功求增磅

147,506
Initial ImagePlay Button Image
抗癌成功的司馬燕昨日與童愛玲、羅霖及郭錦恩在尖沙嘴出席「吃出.健康.星級家庭廚藝大比併」活動,四位媽咪分別與自己的子女下廚炮製健康食品,最終由司馬燕與細仔吳澋耀(Brian)勝出,司馬燕的老公Togi現場支持外,童愛玲老公亦在台下打氣。
去年患胃癌的司馬燕,日前已完成抗癌療程,昨日見她精神不錯,頭髮亦染了黑色,她說:「囝囝話我之前頭髮嘅色仲型、仲靚。」她坦言現時只有77磅,希望可以增10磅,但這幾日胃口麻麻。她又表示會游水及做氣功,現時只需吃口服藥,不過醫生建議她再做一次電療,現要等檢查報告。她下月將與老公赴荷蘭補行婚禮,並已找專人設計婚紗及晚裝

星洲日報/東海岸:馬來西亞吉蘭丹華人歷史及文化協會會長黃崇銳的夫人譚麗屏教93歲老人練郭林氣功抗癌


馬來西亞吉蘭丹華人歷史及文化協會會長黃崇銳夫人譚麗屏教93歲陳辛壬練郭林氣功抗癌


哥打峇魯陳勝堯父親生前願捐故居百年老厝盼納為文遺

  • 陳勝堯說,專家建議他保留這座老厝,因為它的建築結構証明這是數百年前華人傳統的四合院設計。(圖:星洲日報)
1 of 8
(吉蘭丹‧哥打峇魯8日訊)甲洞區國會議員陳胜堯醫生的父親陳辛壬,昨日傍晚5時在哥市唐人坡的住家裡病逝,享年95歲。陳胜堯披露,父親生前已答應把百年老厝捐給有關單位管理,希望能納為文化遺產,成為華人歷史文物博物館。
也是行動黨中委的陳胜堯披露,父親是因為大腸癌去世。
陳老育有4名兒子,7名女兒。連同誼子女,陳老有逾40名內外孫子女和玄孫子女。
他2年前獲悉自己得病,家人也知道父親的病情,陳胜堯有向父親說明病況,儘管父親選擇不動手術,惟家人遵重其決定。
傳統四合院擁歷史價值
提到陳老生前有意捐出老厝的意願時,陳胜堯告訴《星洲日報》,有關當局這之前已陸續派出專人,包括測量師到老厝來進行研究,並發現這是數百年來華人聚集在唐人坡的一個重要見證,擁有珍貴的歷史價值。
最重要的是,它的建築結構證明這是數百年前華人傳統的四合院設計,所以,專家建議他保留這座四合院,他才因此和父親商量此事。
“其實,2、3年前我就和父親討論這件事,而他同意把這間百年老厝捐出來,因為它等於了華人歷史的記錄,也證明瞭哥打峇魯這個城市是由華人一手建立起來的。”
陳勝堯:捐給有能力保管單位
所謂的“Kota Lama”或譯為老城的哥打峇魯老稱呼,就在此地,他說,包括華人的百年古廟鎮興宮也是在這裡興建起來,不管是從華人或吉蘭丹人的觀點來看,意義重大。
陳辛壬9歲到私塾上學
陳老在2008年接受本報的訪問時曾經過,他5、6歲的時候(1924-1925年之間)体弱多病無法上學,在家裡由哥哥教他讀書,9歲才到一所名為“醉墨”的私塾上學,讀的是舊書《新國文教科書》和四書五經。
醉墨私塾早已關閉,當年的校址是現在唐人坡靈應殿前面的馬路。
他的老師張偉梧來自中國福建省詔安,在醉墨以福建話教書,而且略懂醫理。張老師的兒子張獻池則教學生讀《古文觀止》。
陳辛壬那時說,20年代,社會通用銅幣,一個月有兩塊錢的薪水已相當不錯,那個年代,不但有半分錢,還有四分之一分錢。四分之一分錢能買兩把菜,2分錢能買一朱柏(cupak)的白米,一隻雞則叫價六至8分錢。
父經商撐起30人大家族
他也記得,40年代是陳家最多人共處一屋檐的時代,當年超過30人,每次開飯要開三大桌。不過,陳父陳明進經營出口貿易,絕對撐得起這個大家族。他把椰干和土產海運到新加坡,把布匹運回唐人坡,來回耗時一個月。
陳明進也從泰國運鹽回鄉,此外還有糖、鐵、圍篱等。出口的則有檳榔、水果等,有時候出口豬只和雞只,每回行船,可以送300隻雞出去。
買BUICK轎車
成有車階級之家
1924年,陳家還用3000多元,買了一輛BUICK款轎車,成為唐人坡第一個有車階級之家。
晚年在老厝的生活,陳老過著簡單的生活,每天清晨5時在庭園小跑步,而且還复習吉蘭丹華人歷史及文化協會會長黃崇銳的夫人譚麗屏教他練的郭林氣功。(星洲日報/東海岸)